在中国古代历史中,许多帝王都意识到,想要真正治理好国家,就必须要得到百姓的支持。正如古人所言,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。然而,尽管这句名言在很多朝代中流传,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皇帝却屈指可数。大多数帝王一旦掌握了天下的权力,便开始沉迷于享乐,渐渐疏远了百姓,忽视了自己的责任。然而,宋朝有一位皇帝,他的一生几乎完全赢得了百姓的心,并且在去世后,整个国家为他哀悼,连异国他乡的人也为他设立衣棺冢金御网,表露出无尽的敬仰与悲痛。这个皇帝便是北宋的第四任帝王——宋仁宗赵祯。
赵祯的出身并不显赫,甚至可以说十分坎坷。他在十三岁时便继位,由他的养母刘太后垂帘听政。事实上,刘太后并非赵祯的生母。赵祯的亲生母亲李氏,曾是庵堂中的尼姑,后来因为刘太后未能生育,李氏便被带入宫中,并替刘太后怀孕,最终生下了赵祯。自那时起,赵祯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母亲,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可想而知。赵祯早年失去亲生母亲,少年丧父,命运的波折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与坚韧。直到1033年刘太后去世,赵祯才得以亲政,彼时他已经二十四岁。尽管经历了早年的苦痛,赵祯依然以聪明和宽厚的胸怀赢得了朝臣和百姓的尊敬。那么金御网,为什么赵祯能够成为最得民心的皇帝呢?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展开剩余65%首先,宋仁宗赵祯虚心接受意见,善于倾听和采纳忠言。他在执政过程中,始终保持一颗包容的心态。比如,在皇祐二年,由于张贵妃的影响,赵祯一度考虑提拔张贵妃的堂叔张尧佐,但此举引起了包拯的不满。包拯作为当时的监察御使金御网,直言上谏,指出张尧佐能力平庸,任人唯亲有失公正。赵祯皇帝听后,果断撤回了这一决定。尽管张贵妃再次通过私下影响赵祯,但包拯依旧坚持原则,毫不妥协。最终,赵祯皇帝不仅没有责怪包拯,反而表示理解,并继续采纳了包拯的意见。这种高风亮节的做法,体现了一个帝王的气度与宽广胸怀。
此外,赵祯不仅在治理朝政时虚心接受忠言,他在处理百姓事务时也同样关心民生。公元1034年,赵祯下令赈济灾民,尤其在江淮一带大规模饥荒时,他组织漕米运送到灾区,给灾民送去米粥。此外,赵祯还在河北发生水灾后免除税赋,并调动内库资金帮助受灾百姓。对那些因治理黄河而失去家园的百姓,赵祯也给与了适当的抚恤。每逢灾荒,赵祯亲自督促官员,确保百姓得到及时救助。而在平时,他也十分关注农事,经常赐予织妇茶帛,甚至自己亲临御庄,参与割麦等劳动。对于一个掌握权力的皇帝来说,能做到如此亲民,实属难得。
当赵祯于1063年4月30日去世时,整个朝廷和民众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。消息传出后,京城的市民纷纷停市哀悼,几天内哭声不绝,连乞丐和小孩都在宫前焚烧纸钱表达哀思。而洛阳的市民也自发地停市,用纸钱祭奠这位仁爱之君。甚至辽国的皇帝辽道宗也为宋仁宗深感痛惜,拉着宋使的手痛哭流涕,并决定为他在辽国设立衣棺冢,以示敬意。这种跨国的悼念,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。如此的情景,展现了宋仁宗赵祯深得百姓爱戴和外国尊敬的崇高地位。
宋仁宗赵祯,无疑是一位典型的仁君,他不仅能用治国理政的智慧赢得朝臣的支持,更能够通过自己关心民生的实际行动获得百姓的爱戴。他一生所做的种种举措金御网,深刻影响了宋朝的盛世局面,也为后人树立了仁爱君主的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